● 老屋自傳:
走進有傘狀綠蔭的126-1號門口,減輕了連日炎暑所帶來的熱意;狹長的庭院,旁有小水溝,溝中無水,但枯黃落葉倒不少,古代文人緣溪行找桃花源,這邊沿著溝不曉得可以找到什麼……直行有個傳統灶房,還留有抽油煙機,灶房旁轉入側門,沒想到內中還有1個廚房,1個帶衛浴設備的套房,過廳後,眼前又出現一個庭院,當然還有熟悉的小水溝,加上2個日式風格的臥室。 在這棟老房子裡往返迴繞,隔局大多是成雙成對,2廚、2廳、4房,不知是否自家兄弟或親戚間同住,可惜住戶早已搬遷,無從得知。1個屋子裡少見有2個廚房,之前聽聞過眷村爸爸或媽媽都很會做菜,就不知原住戶的廚藝如何?在當時物質資源不足的年代,雪裡紅、酸豆、饅頭、餃子、各式滷味、麻醬麵、烙餅等等,是常見的眷村美食。老屋除了承載時代歷史留下的痕跡,還承載了逢年過節,一家人、好友、鄰居彼此擠著大啖家常菜,談笑飽食間累積出的感情。
|